中正紀念堂[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正紀念堂 | |
---|---|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 |
概要 | |
地點 | 中華民國臺北市 |
地址 |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
國家 | 中華民國 |
地理坐標 | 25°02′08″N 121°31′11″E座標:25°02′08″N 121°31′11″E |
起造日期 | 1976年10月31日 |
竣工日期 | 1980年3月31日 |
對外開放 | 1980年4月5日 |
高度 | 主建築:76公尺 |
設計建設團隊 | |
所有者 |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
建築師 | 楊卓成 |
其他資料 | |
停車位 | 地下停車場 |
中正紀念堂是中華民國首都臺北市中正區一座為紀念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而興建的建築,也是眾多紀念蔣中正總統的建築中規模最大者。全區250,000平方公尺,主樓高76公尺,管理機關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而園區廣場的南北側,另建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管理的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落成以來成為臺北市在國際上最著名地標之一。
園區廣場除了供民眾休憩外,也常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常舉辦展覽;邦交國元首訪臺歡迎儀式也在此舉行。園區部分建築被登錄為國定古蹟,園區被登錄為文化景觀。
目錄
[隱藏]歷史[編輯]
中華民國總統兼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因心臟病逝世後,行政院成立治喪委員會,並於當年6月即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以茲紀念,並聘請俞國華、林金生、蔣彥士、高魁元、趙聚鈺、費驊、賴名湯、謝東閔、蔡鴻文、周宏濤、秦孝儀、張豐緒、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慶等16人為中正紀念堂籌備小組籌備委員,後又於1976年10月成立中正紀念堂籌建指導委員會,聘請張群、何應欽、陳立夫、倪文亞、王雲五、于斌、錢思亮、黃少谷、谷正綱、黃杰、林伯壽、吳經熊、連震東、陳啓天、徐慶鐘、張寶樹、謝東閔、孫亞夫、劉闊才、戴炎輝、劉季洪、周百鍊、蔡鴻文、林挺生、林洋港等為指導委員。籌建小組成立後,行政院擇定臺北市城中區(今中正區)東門里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之間地段為建堂基地,並對外徵件。經評選後,決定採用圓山大飯店設計者楊卓成之設計,其建築設計融合南京中山陵許多元素。隨即於1976年10月31日動土,1977年11月施工;1980年3月31日完工,行政院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籌備處」。
1980年4月4日上午十時,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與蔣介石逝世五週年紀念大會舉行,各界人士四千餘人參加,並有外賓約四百人觀禮。典禮肅穆隆重,「情況為國人所共贊」[1]。隔日對外開放。7月1日正式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臺北市政府。
1986年,中正紀念堂改隸教育部管理,並完成組織條例立法程序更名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2007年3月2日,民主進步黨主政的教育部片面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更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並降為四級機關,該組織條例未依循行政程序送審立法院修法通過,以及教育部逕自卸下中正紀念堂匾額以及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字樣,而引發劇烈爭議;隨後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依《文資法》將中正紀念堂的建築主體、大中至正牌樓、公園廣場、圍牆以及迴廊,認定為暫定(市定)古蹟。5月10日,教育部部長杜正勝發布教育部令,訂定《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卻未送審立法院。5月19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宣布正式改名。6月7日,立法院法制、教育聯席委員會決議廢止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在舊組織條例未失效,新組織法未生效下,泛藍陣營認定民主紀念館不存在,也依此凍結民主紀念館預算。2007年11月9日文建會則將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的主體建築、正面牌樓、自由廣場、迴廊,登錄為國定古蹟[2],但排除北市府認定的圍牆以及「大中至正」字樣。
2008年馬英九總統就任後,8月21日行政院在院會中,直接廢止《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同日回復「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組織編制。2009年7月17日,文建會公告,國定古蹟名稱由「臺灣民主紀念館」變更為「中正紀念堂」。2009年7月20日,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回,但在大門口牌樓上的匾額題字仍維持「自由廣場」,並未將原本的「大中至正」掛回[3][4]。
管理處組織[編輯]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National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英語) | |
---|---|
中華民國政府機構 | |
基本資訊 | |
機關類型 | 中央三級行政機關 |
所屬部門 | 文化部 |
員額 | 151人 |
年度預算額 | 新臺幣0.33億元(104年度) |
授權法源 | 文化部組織法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 |
主要官員 | |
處長 | 林慧芬 |
副處長 | 劉炯方 |
任命者 | 文化部部長 |
任期 | 無任期保障 |
組織編制 | |
內部單位 | 6組、2室 |
成立沿革 | |
成立日期 | 1980年7月1日 |
聯絡資訊 | |
電話 | +886 2 2343-1100 |
網站 | www.cksmh.gov.tw |
- 處長
- 副處長
- 單位
- 綜合規劃組
- 文化資源組
- 研究典藏組
- 展覽企劃組
- 推廣教育組
- 工務機電組
- 人事室
- 主計室
- 研究員
建築與景觀[編輯]
中正紀念堂園區全區面積達250,000平方公尺,除了高76公尺的主建築外,還有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合稱「兩廳院」),以及主建築前的瞻仰大道、中央藝文廣場(亦稱自由廣場)、園區環外迴廊、中式庭園(光華池及雲漢池)等。
中正紀念堂設計時,即隱含豐富的象徵語彙。外表以藍、白2色為主,象徵中華民國國徽中的「青天白日」,紀念堂平面為方形格局,象徵蔣中正的「中正」,坐東面西,遙望大陸。仿效北京天壇和廣州中山紀念堂的琉璃瓦八角攢尖頂代表八德,而隱藏其中的人形象徵天人合一。紀念堂正面共有花崗石84階、大廳階梯5階,合計89階,表示蔣中正享壽89歲。臺階中間為中華民國國徽圖案的丹陛,在中國傳統建築上,只用於宮殿或廟堂。
正堂上層青銅大門高16公尺,重達75噸,其上天花板則有大型藻井設計,其中為青天白日十二道光芒的國徽。蔣中正銅像位於正堂後方,高達6.3公尺,重21.25噸,面露微笑坐姿,穿著傳統長袍。銅像後方牆壁則懸掛有「民主、倫理、科學」字樣,以及「生活的目的在於增進全體人類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等蔣中正生前語錄。由中華民國三軍儀隊常態進駐,而每整點的交接,亦為重要景點。
紀念堂陳列與展覽[編輯]
正堂下層陳列了蔣中正的衣冠、文獻、照片、座車等。內部廣大的藝廊與展演空間,也常外借舉辦展覽,或招待外賓[5]。
其他堂內具有的設施如下:[6]
- 文物展視室:陳列了蔣中正的生活物品、文獻、照片等。
- 中央通廊:陳列中正紀念堂全區模型與堂內模型。
- 中正演藝廳:可供學者專家作專題演講。
- 中正藝廊、介石廳、瑞元廳、美齡藝廊、采玉藝廊:可供藝術家或藝文團體舉辦藝術作品展覽。
- 圖書室:專以蒐集蔣中正總統文獻和近代史等資料為主。
- 蔣公紀念室:依當時蔣中正在總統府之辦公室還原陳列。
另外,中正紀念堂改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之前,正堂上層(二樓大廳)的大型銅門就以「整修」的名義對外關閉,參觀民眾只能由一樓樓梯前往。經過五個多月的「整修」後,二樓大廳於2008年1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並由陳水扁總統親自主持開館典禮[7]。並以「空間解嚴」的概念,使用大量的裝置藝術(如風箏、新聞照片等)布滿整個大廳,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名單也陳列於大廳兩側,以和蔣中正銅像代表的「威權統治」相對,後來移除部份展品[8],目前二樓大廳已經恢復更名民主紀念館之前的樣貌。
牌樓[編輯]
中正紀念堂牌樓,面對中山南路及國家圖書館,高30公尺,是臺北市區內最大的牌樓。牌樓之上的牌匾題字原為「大中至正」,故此牌樓也被稱為「大中至正門」;2007年12月8日之後,被更換為「自由廣場」四字。牌匾更換期間,曾引發反對者與支持者的對峙與衝突[9]。
昔日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四字為歐陽詢體,由秦孝儀指定,出處是蔣最崇拜的思想家王陽明講學語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由於未落款,官方也從未說明出處,廿餘年來民眾皆不知為何人所題,甚至謠傳為蔣中正親筆墨跡。直至2007年牌樓存廢爭議時,書法家楊家麟出面表示原字係由棍棒、鐵絲縛以麻繩沾紅土水而寫成。而當時招募書法家時即規定需以歐陽體書寫、不得落款,且需配合八卦占卜出時辰,當場揮毫。「大忠門」、「大孝門」等亦出其手。[10]
2007年12月7日,在陳水扁政府主導去蔣化的情況下,「大中至正」四字一一卸除。[11]12月8日,改由新鑄的王羲之體「自由廣場」四字,以由左往右的新式書寫取代,字體並非現代書法家所寫,而是蒐集晉代書聖王羲之在各帖中的字而成[12]。臺灣民主紀念館在2008年8月21日被撤除後,教育部於2009年7月20日正式復名「中正紀念堂」並將舊匾額掛回[13],但牌樓的「自由廣場」牌匾保留至今。
園區及廣場[編輯]
中正紀念堂園區(亦稱「中正紀念公園」)包含位於中央藝文廣場兩側的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但管理單位是國家兩廳院,為行政法人機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所屬場館,不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管轄。整個園區全由楊卓成的和睦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規劃。
環繞整個中正紀念堂園區的環外迴廊,每隔4.5公尺就崁一個中國式燈籠窗,共有26種造型,聚集了燈籠窗各種樣貌,別富特色。內部亦有多處庭園造景,人行步道總長約5公里。而庭院內雲漢池及光華池,寓意「漢影雲根」及「光復中華」,池內飼養許多錦鯉,也是園區內著名景點。藝文廣場也是為邦交國元首訪臺時舉行歡迎儀式的場地。
文化資產[編輯]
中正紀念堂 | |
---|---|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 |
中正紀念堂與臺北市區街景
| |
等級 | 國定古蹟 |
建成年代 | 1980年 |
官方網站 | www.cksmh.gov.tw |
國定古蹟[編輯]
- 市府納入「暫定古蹟」
中正紀念堂:2007年3月臺北市政府進行市定古蹟審查程序,中正紀念堂進入暫定古蹟身份,指定範圍包括「中正紀念堂」主體、「大中至正牌樓」、「公園廣場」、「圍牆」、「迴廊」。
- 文建會指定為「國定古蹟」
2007年11月9日文建會指定為國定古蹟(文壹字第0963132772-1號),定著土地範圍建堂基地25萬平方公尺,包括今日園區內的「中正紀念堂」、「正面牌樓」、「自由廣場」[14]、「迴廊」、都包含在國定古蹟,但「圍牆」被排除在外。
文化景觀[編輯]
中正紀念堂:2008年3月17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以中正紀念堂建築形式及結構均未見於其他建築物,兩廳院部份建成後即為藝文活動重鎮為由,將中正紀念堂園區與周邊登錄為文化景觀(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121300號),範圍包括國定古蹟臺北府城東門、中山南路(信義路口至愛國西路口)、中山南路、信義路、杭州南路、愛國東路圍合之中正紀念堂全區。
其他[編輯]
由於距離接近中華民國總統府,又擁有大型廣場,且建築本身隱含許多昔日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自1987年解嚴之後,中正紀念堂便成為許多社會、政治運動的集會地點,其中最著名的應屬發生於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該學運發生時,中正紀念堂被參與的學生和社運人士戲稱為「中正廟」、「蔣廟」等名,後被去蔣化運動人士廣泛使用[15]。知名歌手羅大佑著名的粵語歌曲〈皇后大道東〉,委由李坤城作詞改為臺語歌〈大家免著驚〉,裡頭有段歌詞「忠孝東路西對介壽大路遐,介壽大路公在中正大廟埕,介壽大路口號按怎無開聲,中正大廟埕內大家免著驚」。
參見[編輯]
交通資訊[編輯]
臺北市公車[編輯]
聯營15、18、20、22、37、204、208、214、236、248、249、251、252、261、263、270、293、297、621、623、630、651、信義線...等線在中正紀念堂站及南門市場下車
- 新店客運
- 臺汽客運
- 指南客運
臺北捷運[編輯]
開車[編輯]
- 由松山機場到中正紀念堂 (開車建議路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路線)
- 由臺北火車站到中正紀念堂(開車建議路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路線)
開放時間[編輯]
紀念堂開放時間:09:00-18:00(星期一不休館)
紀念公園開放時間:05:00-24:00
升降旗時間:
夏令時間:4/1~9/30
升旗:06:00 降旗:18:10
冬令時間:10/1~3/31
升旗:06:30 降旗:17:10
三軍儀隊每日交接時間:
上午:09:00、10:00、11:00、12:00
下午:13:00、14:00、15:00、16:00、17:00
[註]除除夕、初一及機電保養日休館外,開館期間每日整點交接一次。
本處園區、主堂體、牌樓燈光開啟及關閉時間:
◇園區公園燈
開啟時間:平日以中央氣象局公布之日沒時間,設定自動開啟模式。
關閉時間:平日晚間12點。
◇主堂體三層平臺燈(平日僅開啟第一及第三層平臺燈)
開啟時間:平日以中央氣象局公布之日沒時間,設定自動開啟模式。
關閉時間:平日晚間10點;節慶日晚間11點(另元旦因配合跨年活動,關閉時間延至凌晨1點)
◇屋頂燈(包括本處主堂體及大忠門、大孝門、自由廣場牌樓之屋頂)
開啟時間:節慶日以中央氣象局公布之日沒時間,設定自動開啟模式。
關閉時間:節慶日晚間11點(另元旦因配合跨年活動,關閉時間延至凌晨1點)
[註]平日:每週一至週日。 節慶日:元旦(跨年活動)、農曆春節(除夕至初二)、蔣公逝世紀念、端午節、中秋節、國慶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